王浩院士论中国水管理之道与“一带一路”发展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项重要构想,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的一条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之路。2017年4月初,《清华全球讲坛》首位开坛学者就是我们的常务副主席王浩。

          作为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清华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王院士以“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为视角,畅谈各国共同面临的资源与发展问题。水资源既是一种共享且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一带一路”地区经济建设的基础,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历史和战略背景出发,王院士把“一带一路”主要目标归纳为三点。一、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二、实现全球化再平衡;三、开创区域新型合作。当前,水资源问题,如:资源短缺、设施有限、能力不足、供需失衡等都将构成阻碍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谈及近年来“一带”沿线国家和“一路”沿线区域的水资源状况,他认为总体水情在好转。但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扩张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这些沿线国家面临的水资源压力还将不断加剧。他指出,中国水资源发展要面对三大挑战,即: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供需不相匹配。中国的问题最为典型,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仍以‘用水的微涨幅’支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从1980年至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从4408亿立方米增长到6103亿立方米,涨幅38%;同期GDP增长30倍。这都有赖于国家以发展科学技术为核心,采取了‘科学评估水资源’、‘精确预测用水需求’、‘平衡水资源供需’、‘优化供水工程布局’、‘系统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顶层设计’等有效措施。因此,他强调要将中国的技术与实践经验进行广泛宣传和共享,以便帮助沿线各国提升水资源的相关技术和管理能力。

           王院士提出,推广中国水资源实践与管理须关注两点,‘加强顶层设计’和‘抓住木桶短板’。换言之,对于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既要注重整体规划和布置,也要解决其中薄弱之处,避免‘硬伤’。

          最后,他以‘中国--印尼水资源保障合作’为例,向观众诠释了 “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所在,即:可以将沿线国家的相对优势迅速转化为一种有利于合作双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对沿路各国输出水资源治理的经验与技术,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讲坛吸引了清华的众多教授和学生,座无虚席


讲座之后安排了问答环节,学生们最喜欢这个‘挑战权威’的部分

补充信息:
《清华全球讲坛》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学生国际事务交流协会(SAGA)、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协办。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作为特色新型智库,旨在整合国内外高端学术研究资源,对全球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中国国际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努力建设成为服务于党和国家全球和平发展、深化改革和民族复兴事业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补充内容及新闻图片均摘自清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