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源-粮食相互促进新动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8年4月26日,“水-能源-粮食相互促进新动力——可持续发展目标”主题水沙龙活动在北京东湖别墅平远堂举办。

          此次水沙龙由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水沙龙以‘小而精’为原则,从《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6号、2号和7号目标出发,聚焦水、能源、粮食的相互作用,为政府部门、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媒体机构等涉水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水管理焦点难点问题的平台,为顶层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

    
北京大学王金霞教授与研究会蒋云钟秘书长                     WRI首代李来来博士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造成用水、能源和粮食生产的用水压力并日进递增。我国现阶段水资源储备并不充足,难以持续支撑更大规模的能源及粮食生产。在此背景下,水沙龙旨在共同探讨水、能源、粮食相互作用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差距、面临的困难和有助于应对挑战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机制。

           此次活动邀请到了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水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国电建集团巧女基金会等多家机构的十余位代表。对话和交流在翠竹掩映的优美环境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热烈展开。

          中国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石秋池女士深耕水资源管理领域多年,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案例,她强调:在研究三者纽带关系时,不同区域要用不同方法,不能以偏概全或者脱离实际。

       
人民大学沈大军教授和水资源司石秋池副司长                出版社李中锋副社长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副社长李中锋强调水和电都是能源。“我们须了解前沿领域的课题,大家关注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因为我们出版社作为传统知识的手段,我们现在也确实面临着需要更新这方面知识的需要。”

          帝国理工学院荣誉研究员、亚洲开发银行能源政策专家杨玉峰认为,应该重点研究城市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划分尺度的区域,对三者建模的前提是对两两关系的深入研究。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项目总监张琰认为:须关注’生态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建议找到’平衡水-能源-粮食三方面‘的案例,做试点,再推广。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的王金霞教授基于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气候变化涉及到未来能源的调整,应该纳入考虑。同时,她在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一些政策虽好,但实施较难”,需要进一步协调部门利益和农户的利益。 

    
                         同济大学张超副教授                                                    WRI王姣博士

           巧女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刘静以新疆五彩湾考察成果为基础,用卡拉麦里保护区举例。她认为,水-粮-能不仅要考虑三者的平衡关系,还要考虑当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体,如珍稀的野生动物等。

           中科院地理所项潇智博士提出,“在建立三者模型时要找到忽视点和风险点”。中国电建集团法律风险部的高级业务主管董芳介绍央企在水-能源-粮食方面开展的PPP项目,提出可研究的案例建议。

           能源基金会水项目负责人尹乐谈到沙龙主题时,说道:之前我们探讨过水价机制对水管理以及对能源的影响,并在鄂尔多斯开发实践项目进行分析。对于水-粮-能的关系,首先要梳理出清晰的关系脉络。在此基础上,才会募得更多资金,支撑更加深入的研究。同在能源基金,总裁特别助理钟丽锦博士受邀与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首代李来来博士担任主持人。

           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活动,水沙龙在主持与嘉宾的互动中将讨论重点不断升华,通过热情互动,得到了诸多独特观点和创新论点。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沈大军教授针对”我国水-能源-粮的现状"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他认为应该适当增加粮食和虚拟水的进口,在控制火电发展的同时提高火电水利用的效率,开展适水种植,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降低新鲜水的取量。他同时提出,“我不承认承载力的概念,水资源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快产业升级也有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

           中国水科院的灌溉排水专家穆建新教授以全球粮食安全为切入点,介绍了全球粮食安全的现状和挑战。她认为,应该重视农业内部的竞争需求,重新审视当前政策和管理需求。她说:”水、能源、粮食的纽带关系为农业部门、能源部门和水部门提供了密切联系的“共同语言。纽带关系不仅是资源利用效率,还包括系统的对话、协商和行动“。

            同济大学的张超副教授通过近几年研究结果所得,将火电给水资源造成压力的成因归纳为三部分,包括:规模、空间和时间。这三个维度的叠加造成了问题的复杂性。他以新疆准东地区的五彩湾为例,强调了局部区域能源生产和水资源消耗的尖锐矛盾。未来的发展需要考虑一些潜在的风险,例如取水强度较大的核电站、比传统煤电耗水更多的聚光太阳能发电和CCS 碳普及技术等。他还指出,目前对历史趋势的研究存在断面,针对季节波动的研究较少,需要更多的定量研究推动对水-能源纽带的认识。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代李来来博士提出,水-能源-粮食的主题反应了水资源在时间、地域和不同行业内分配不平均的现象,需要多方的共同发力。她认为,“未来也应该对生活用水给予更多的重视,从生活方式开始改变。”

           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秘书长蒋云钟教授对水沙龙活动进行了总结。他长指出,水分布不均、多领域和需求量使水压力不断加大。中国对生态环境及宜居城市的追求其实挤压了水资源‘腾挪’空间,气候变化等因素加剧了未来不确定性。

           为此,他特别提出四点改进方案:
       (一)继续执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方针,基于生态实现协同发展;
        (二)继续突出水资源的制约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三)优化空间结构,使水、能源、粮食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四)提升管理能力、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切实做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众参与’。


平远堂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与会人员在水沙龙的讨论中摆脱束缚、开拓思路、自由互动,畅谈自身经验体会也交换意见,碰撞出更多的火花。综合考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6号、2号和7号的相互关联,以及对水-能-粮互相促进作用,碰撞出许多新的内容和切入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和借鉴内容。根据专家讨论内容,后续将撰写技术报告《水沙龙视点》作为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