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启动水目标(SDG6)

2018年3月22日,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暨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在总部协调下,与其他地区水伙伴在世界水日当天以全面启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六的系列宣传活动来庆祝水资源的节日。活动统称“实现水目标”(#ActOnSDG6)暨全面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六以及与水相关的所有目标内容。该活动由全球水伙伴发起实施,旨在促进多方合作,特别号召决策层和管理部门在水管理方面相互配合,打破行业或行政区域束缚,共同推进与水相关目标的落实。全球水伙伴各地区通讯部门进行具体的宣传工作,利用现代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呼吁社会各级,引导公众共同投入到 “实现水目标” 行动中。

          2018年世界水日宣传主题为“自然予水”,意在以自然之法‘返本还源’,人类发展不再以破坏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代价。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仍有二十一亿人得不到安全的水源,给他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为此,可持续发展六(SDG6)专门计划, 到2030年完成对水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管理,实现家家户户用水安全和环境安全的目标。这一目标涉及到整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要参与其中,无形中打破了固有的行业或区域界限。只有汇集多方力量,才能实现第六号目标,同时也可落实与水相关的其他发展目标。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三条红线”,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主要目标。该规定突出了水资源管理对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深远影响,因而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须全面落实管理细则。可持续发展目标六有助于审评落实效果和管理成效,从而优化管理体制以及多方协作机制等。

          围绕目标六-水目标,中国委员会与伙伴单位开展各类工作。一方面,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和机构落实水目标;另一方面,集结力量加大三条红线等水政的对外宣传,让更多的地区和国家了解我国治水的新理念和创新方法。今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当天,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了与中国委员会合作之下的最新水压力评估分析报告

           水压力风险地图(英文简称Aqueduct)自2015年由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办公室在中国应用以来一直与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进行交流和沟通。该产品可根据不同数据测算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或农业种植对用水量或用水压力的影响,从而监测一段时期内用水量或用水压力在各类因素作用之下的变化,为各级部门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3月22日,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水风险地图首席信息专家王姣博士发布了近期地图分析成果,获得多家机构和媒体的关注。

          王姣博士根据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提供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后,对比发现新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缓解用水压力。

           她在分析报告中指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布以来,中国年平均用水增长量从2001年至2010年的每年51亿立方米下降到了2010年至2015年的每年16亿立方米。2015年水资源压力大的地区仅有轻微增加,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2%,与前一阶段增长2%相比,减缓效果相当显著。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水压力趋势在总体减缓。”


图1:2015、2010、2001水压力地图
水压力从低到高分为五类,此外还有一类为干旱和低用水量

         
          “从地区水压力趋势来看,多地水压力得到缓解。2010-2015阶段的水资源压力加大的地区面积仅为2001-2010阶段的35%。而2010-2015阶段的水资源压力减轻的地区面积则是2001-2010阶段的9倍。”


             图2:两个时间段(2001-2010和2010-2015)水压力加重和减轻的地区
                                                左图为水压力加重,右图为水压力减少


         “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在有效的治理下用水量在持续下降。虽然黄河下游工业用水仍有增加,但2010-2015年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均已减少。继2012年“三条红线”划定,到2015年“水十条”颁布,中国正在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水资源压力。在正确的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下,中国水压力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和逆转,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已经显现成效。”



图3:2001年至2010年(第一排)v.s.2010年至2015年(第二排)
左至右: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红色)

          共庆世界水日之时,全球水伙伴与所有伙伴共同探索用 “返本还源”的理念来规范水资源的管理方法。此法意在打破固有的行业、职能或地域束缚,号召各部门各团体可以整合不同的优势力量,通过统一协调的机制,让每方面的工作都能够顺利推进,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最终实现每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特别声明:文中所有涉及数据分析内容均摘自王姣博士报告,全文请参阅右栏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