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从南水北调到海绵城市

也许我们从没觉得自己的生活缺水,几乎也从不必担心水质问题。但是有两个词您一定不陌生,那就是南水北调和海绵城市。这几个字其实跟很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南水北调的构想何时开始? 海绵城市的建设如何落实?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10月30日,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暨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作客《科普中国》给大家讲讲这其中的故事。

王浩院士在谈到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讲道:“由于我国受到大陆季风气候影响,水资源分布呈现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特点。”说到南水北调工程的起源,他说:“1952年,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毛主席第一次提出了将南方的水‘借’到北方来,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的规划主要为:四横三纵,东中西线。他在节目中向大家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解决了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南水北调的社会意义1、解决北方缺水;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意义1、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3、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4、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
“生态意义1、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2、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3、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5、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海绵城市

节目第二部分,王浩院士向大家介绍了海绵城市为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说:“南水北调解决了北方城市缺水问题,但当遇到暴雨之类的极端天气影响时,我们还需要解决在城市中的内涝问题,科学家们又开始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海绵城市可概括为“洪涝海绵化、黑臭清洁化、雨水资源化”三个方面。第一个下大雨不积涝水;第二个能控制初雨带来的污染负荷;第三个内涵是把暴雨的一部分,转化成资源再利用。中国北方城市普遍缺水,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控制暴雨的涝水、控制暴雨的污染,还要把暴雨的一部分转化成资源再利用,供生态、绿化、扫马路喷水用。”